神机军师刘伯温(248)
朱元璋从起兵到将元朝残余势力赶到北方,统一天下的过程中,除了得力于当初就一同随他起兵的徐达、汤和、常遇春等忠心耿耿的“二十四将”,以及在以后的战争中归附他的许多武将外,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,就是他不断有意识地吸收的各地文人和富有才学的人士,他让他们参与战略决策和指挥,在统一大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。这些文人学士中,有名的就有李善长、朱升、叶琛(chēn)、宋濂、刘基等。而刘基则是这批人中的一个关键人物。
刘基,浙江青田人。人们常叫他刘伯温,伯温是他的字。他是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。年轻时,他在元朝政府中做过官,看到元朝统治日益腐败,一场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,就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青田隐居起来。朱元璋带兵打到浙江的时候,听到了刘基的名声,便派人带着礼物与朱元璋的亲笔信,去见刘基,非常恳切地邀请他出山,与自己一同推翻元朝的统治,为天下百姓争活路。
刘基见朱元璋确有成就事业的魄力和气度,就来到朱元璋的军营。朱元璋立刻与刘基彻夜长谈。当时,朱元璋刚占领应天不久,刘基就替他分析了形势,劝告朱元璋不必急于称王,让刘福通去正面对付元军,做自己的军事屏障;也不要急于吞并浙江的方国珍和江苏的张士诚。因为方国珍势单力薄,不足为患;张士诚虽有相当实力,却在占领平江(今江苏苏州)以后只顾享乐,胸无大志。而更重要的是要养精蓄锐,准备全力对付西边的陈友谅。
朱元璋听得心服口服,连连夸奖道:“伯温先生,你真是我的卧龙(诸葛亮,刘备的军师)啊!”
朱元璋按照刘基的策略部署兵力,巩固根据地,扩军备战。当陈友谅数十万大军兵临应天城下的时候,又是刘基提出了东边稳住张士诚,避开遭到东西夹击的态势,然后以智取胜的计谋。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意见,用智谋挫败了陈友谅。
从此,朱元璋更加信任刘基,说他就像辅助汉高祖的足智多谋的张良。但是,刘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适时地对朱元璋提出明智的建议。
过了几年,朱元璋感到根基已经牢固,“缓称王”的策略不再必要了,在李善长、徐达等人的劝说下,自称吴王,设置左右丞相,开始建立比较完整的政权体系。朱元璋也逐渐放弃过去那种比较宽容的、体谅部下的策略,对那些稍有过失或不慎触犯到他的官吏或部将,常常摆出一副不留情面,铁面无私的面孔。
在这种情况下,总有些私心较重或居心不良的部下为一己私利去诬陷谋害别人,于是,应天的监狱里犯人越来越多,冤狱也无可避免地增多起来。刘基觉得该找个机会向朱元璋进谏了。
正巧不久,江南发生大旱,从春天到夏天,接连几个月不下雨,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了,老百姓着急,朱元璋也坐卧不宁。因为这是关系到朱元璋的军队与政权能不能巩固与发展的大事。于是,他把刘基找来。
朱元璋问刘基,近来老天老不下雨,是因为什么?还问他有没有灵验的办法祈求老天下雨。
刘基乘机说道:“主公,这么久不下雨,应该是老天爷昭示应天的牢狱中有冤情吧?”
这话,一般官员是不敢讲的,但是它出于刘基之口,朱元璋就不敢不信。他连忙派刘基全权清查应天监狱里的案件。结果,刘基还真的查出不少冤假错案。朱元璋得报,立即就将他们平了反。事情也凑巧,冤假错案刚一平反,天就下起了雨,江南的旱情也解除了。
用平反冤假错案来求雨,当然没有科学根据。但是,博学多才、足智多谋,懂得天文学与气象学的刘基,利用他预测到的即将下雨的机会,巧妙地规劝统治者为冤假错案平反,实在是用心良苦。
朱元璋正式做皇帝后,就大封功臣。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文臣武将,有的封“公”,有的封“侯”。比如,李善长封韩国公,徐达封信国公,常遇春封鄂国公,李文忠封曹国公,康茂才等十八人也封了侯。论功劳,朱元璋要封刘基为“公”,但他坚决不受。以后,又要给他封“侯”,他还是推辞。最后,实在推辞不掉,只好接受一个三等爵位,叫诚意伯。
当时被封了高位的人大都得意忘形,他们很不理解刘基的谦让。但是,对社会、历史了解透彻的刘基,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本质——这是一个可以共患难,却难以同欢乐的帝王,因此,尽量与他拉开距离。到朱元璋当皇帝后的第三个年头,刘基就请求告病回家,但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允许。又过了一年,刘基的夫人在家乡病死,他乘奔丧之机回到老家,再也不出来了。
刘基走后不久,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。他亲手封的那些公侯们,差不多被他杀个精光,只有刘基等少数几个人逃过这一厄运。这再次证明了刘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。
所有评论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