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>>  历史故事  >>  中国历史故事

王景治水显才能(099)

    更新:2013/1/21  点击: 3365    作者( 网络文章

与王充同时代,东汉产生了一个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——王景,他为治理黄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  王景年轻时,就喜欢看书学习,掌握了十分广博的知识,尤其对水利特别有研究。他曾经和王吴合作修治浚仪渠(在今安徽亳县),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施工方法,那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。后来他当上了庐江(今安徽庐江西)太守,兴修芍陂(今安徽泰县南)水利,提倡牛耕,推广养蚕织帛,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  西汉平帝时,黄河决口,汴渠(即汴河)被侵毁,大水在那一带泛滥了六十多年,一直没有得到修治。
  东汉明帝刘庄登基后,接连收到几份奏章,都是报告水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。
  有的说:“黄河决口以来,汴渠东侵,许多良田、房屋都淹没在水中了!”
  有的说:“兖(yǎn,今山东金乡西北一带)、豫(治所在今今安徽亳州)一带百姓,多年遭受水灾之苦,离乡背井,到处流浪。”
  有的说:“在滔滔洪水面前,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,百姓期盼着朝廷能早日集结力量治水。”
  汉明帝看了这些奏章,心里非常焦急,下决心要治理黄河与汴渠。
  公元69年春天,汉明帝召见王景,询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理黄河、汴渠。王景详细分析了水灾形成的原因,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。
  汉明帝听了王景的介绍,心里有了底,对王景的才能非常赏识。他当即赐予王景《山海经》、《河渠书》、《禹贡图》等书籍及钱帛衣物,任命王景和王吴一起共同主持治理黄河、汴渠的工程。
  对于这即将上马的庞大工程,官员们的意见并不统一。
  有的官员思想保守,提出这样的观点:“与其兴师动众去治水,还不如任水自流,让它自己形成新河道。”
  有的官员异想天开,提出这样的建议:“干脆恢复黄河故道,不是省时省力多了吗?”
  王景一一驳斥了各种错误的论调,排除了许多困难,与助手王吴一起实地考察,制定了治理黄河、汴渠工程的完整方案。
  当年夏天,东汉政府征发民工数十万人,由王景和王吴率领,从荥(yíng)阳为起点,开始了疏通河道、修渠筑堤的浩大工程。
  在这大规模的施工中,作为总指挥,王景每天起早摸黑,查看地势,监督质量,还亲自指挥开凿山地、破除旧河道中的阻水工程。施工中,采取了当时可能做到的技术措施,堵绝横向串沟,修筑坚固堤坝,疏浚淤塞的汴渠,对黄河与汴渠进行了综合治理。
  当工程进行到汴口(今河南开封北)时,王景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。他反复设计了几种方案,比较它们的利弊,最后决定用十里立一水门的方法,交替从黄河中引水入汴渠,做到了黄河与汴渠分流,彻底改善了汴口极易出毛病的状况。
  经过整整一年的施工,到第二年夏天,长达一千余里的工程终于全部完成。泛滥了几十年的黄水灾害平息了,汴渠重新开始通航,曾被淹没的耕地又种上了庄稼。
  汉明帝听到工程完成的报告,非常激动,亲自到新修的河堤巡视,对王景采取的筑堤、修渠、绝水、立门,以及让黄河与汴渠分流等一系列措施赞不绝口,对参加治水工程的功臣予以奖励。为了维护、保养新修的河堤,汉明帝下令,按照西汉的建制,沿河的郡国都要有专职的河堤官员。
  公元72年,王景跟着汉明帝东巡,一直来到无盐(今山东东平东南)。一路上,汉明帝看到了治水工程带来防洪、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,为了嘉奖王景的功绩,任命他为“河堤谒者”。
  自从王景对黄河与汴渠进行了治理后,在此后八九百年的史书上,很少见到有关黄河改道的记载。



    验证码:         
    所有评论
    暂无评论!
    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