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>>  历史故事  >>  中国历史故事

王阳明创立"心学"(257)

    更新:2013/1/25  点击: 2672    作者( 网络文章

保卫北京的民族英雄遭到迫害,明朝的国力也开始衰落。但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,一度呈现和平发展的气象,称为“小中兴”。可是,明武宗朱厚照继承明孝宗做了皇帝,更加依靠宦官与特务。在宦官刘瑾的鼓动下,明武宗不理朝政,到处游玩,成年累月沉溺于吃喝玩乐、荒淫无耻的生活;并且依靠特务统治,打击关心国事的大臣。宦官刘瑾和他的同党,控制了朝政,买官卖爵,祸国殃民。
  公元1506年,南京二十几个官员联名上疏,弹劾刘瑾,要求罢免他。刘瑾没下台,弹劾的官员反而遭到迫害,罢官的罢官,入狱的入狱。没有大臣再敢说话。一位职位较低的京官却勇敢地站出来,上疏皇帝,指责刘瑾,为这些官员辨冤。结果,他也被在朝堂上当众打了四十大板,并贬到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的贵州龙场(今贵州修文)做驿丞(负责接待过往人员的小官)。这位官员就是王守仁,又称王阳明,他当时做的是吏部主事。
  王阳明是明代的大思想家、大教育家,懂军事。他于公元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,从小聪明好学,不拘小节,有独立思考精神。
  十一岁的时候,他父亲带他去北京。路过镇江金山寺,遇到一位朋友,就在亭子中喝酒聊天。喝得高兴了,朋友提议做诗助兴。但是当大人们还在苦思冥想时,王阳明就念出他做的诗来:“金山一点大如拳,打破维扬水底天。醉倚妙高峰上月,玉萧吹彻龙洞眠。”大人们很吃惊,让他再做。他稍一思考,又呤出一首。
  他十二岁时进私塾读书,问塾师:“读书最重要的事是什么?”
  塾师说:“考中举人进士吧!”
  王阳明说:“中举做官恐怕算不得头等大事,头等大事得数学做圣人吧?”
  王阳明还爱好骑马射箭,学习武艺。十五岁的时候,他曾经到居庸关、山海关游览访问了一个月,还常常走出关门,观赏考察塞外的山岭河流,地理形势,与当地牧民交往,比试骑马射箭,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。
  他二十八岁中进士,先后担任过刑、吏、兵部主事。公元1506年,王阳明因触犯刘瑾被贬官龙场。他计划先回家乡,再去贬官处赴任。
  刘瑾不甘心就此放过反对他的人,将王阳明等五十三个人列为奸党,又派杀手追到钱塘刺杀王阳明。王阳明假装投江自杀,从舟山逃到福建武夷山中,隐藏了下来。
  第三年,王阳明与随从三人才辗转到达贵州龙场。这里群山环绕,山高林密,瘴气严重,毒虫出没。他们开始无处安身,只能自搭草棚居住。不久,随从也病倒了,王阳明亲自烧饭煎药,照料随从。他能放下架子,虚心学习,与当地苗、彝等少数民族很快融洽相处,赢得了尊重。后来,当地群众帮助他整修石洞,又砍伐树木,盖了好多间房屋。王阳明就在这里办起了龙冈书院,收徒讲学。
  王阳明最大的成就,是研究人的“心”、“性”与道德修养的学问。他年轻时学习过道家的修炼,又学习过佛家的禅理,接着学习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学说,但是,他都感到不满意。例如,朱熹解释儒家名言“格物致知”是:只要默默地思考事物的道理,就能获得知识。他父亲官署院子里有一丛竹子,王阳明曾照着朱熹的话,搬了椅子静静地坐在竹子面前,苦苦思考竹子的道理。可是,一连三天,没有想出一丝道理来,反而生了场大病。王阳明从此对朱熹的学说起了怀疑。
 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,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,日夜反省。自问:“圣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,该采取什么原则呢?”一天半夜里,他忽然有了领悟,竟然欢呼跳跃起来。
  他所悟到的道理是:宇宙万物就是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宇宙万物。真理本来就在人的心中,人心中本来就有真理,只是被不正确的杂念遮掩罢了。做学问,最主要的地方是纠正心中不正的念头,恢复求真向善的本性。一旦明白自己心中本来存在正确的念头(良知),就达到真理的境界,就成为圣人了。就叫“心学”,叫“致良知”(恢复良知),叫“知行合一”(体验良知与恢复良知的统一)。“心学”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说,但是他提倡反对盲从,独立思考,不以前人说过的话为唯一的真理的标准,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,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。
  王阳明后来做过知县、巡抚等官。公元1502年,明朝的亲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造反,王阳明迅速地组织兵力,不等叛军向南京发动进攻,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摧毁朱宸濠的叛乱,并活捉了这个叛乱头子。充分显示了王阳明的军事上与组织上的才能。
  王阳明的“心学”对当时和后世的哲学、思想、文化、艺术,发生过很重要的影响。明代后期许多杰出的思想家、艺术家如汤显祖、李贽等都是王阳明“心学”的信服者。



    验证码:         
    所有评论
    暂无评论!
    分享到: